1. <acronym id="s5ro9"><strong id="s5ro9"><address id="s5ro9"></address></strong></acronym>

    <td id="s5ro9"><del id="s5ro9"></del></td>
    <pre id="s5ro9"></pre> <pre id="s5ro9"><del id="s5ro9"><xmp id="s5ro9"></xmp></del></pre><p id="s5ro9"></p>
    <big id="s5ro9"></big>

    1. 歡迎瀏覽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網站!
      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_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电影_欧美亚洲国产专区护士在线

      1. <acronym id="s5ro9"><strong id="s5ro9"><address id="s5ro9"></address></strong></acronym>

        <td id="s5ro9"><del id="s5ro9"></del></td>
        <pre id="s5ro9"></pre> <pre id="s5ro9"><del id="s5ro9"><xmp id="s5ro9"></xmp></del></pre><p id="s5ro9"></p>
        <big id="s5ro9"></big>

        1. 文化天地
          地學動態
          地調風采
          行業精神
          在線調查
          • 您最喜歡的省內地質遺跡是哪個?
          陜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陜西嵐皋南宮山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
          耀州照金丹霞地質公園
          地學動態
          “藍碳”“綠碳”是什么?
          來源: 地調科普 | 作者: | 時間:2023-02-15 15:14:50 | 人氣:
          落實“雙碳”目標離不開固碳
          海洋是如何固碳儲碳的?
          “藍碳”具有哪些優勢?
          往下看,一同了解!
          “藍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
          陸地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
          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
          被稱為“綠碳”
          相對于陸地上的“綠碳”
          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
          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
          被稱為“藍碳”
          “藍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
          是陸地碳庫的20倍
          大氣碳庫的50倍
          海洋儲碳周期可達數千年
           
          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
          組成了“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
          按全球平均值估算
          我國“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年碳匯量
          最高可達308萬噸左右
          這三類生態系統的覆蓋面積
          雖然不到海床的0.5%
          卻是儲碳固碳的高手
           
          小身板 大能量“藍碳”生態系統了解一下
          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
          能夠捕獲和儲存大量的碳
          具有極高的固碳效率
          以海草床為例
          海草是唯一可以生活在水下的開花植物
          它能夠吸收空氣和海水中
          大量的二氧化碳
          海草床的全球分布面積
          大概占海域面積不到0.2%
          它的固碳量
          可以達到海洋固碳量的10%以上
          專家介紹
          經測算,修復養護1萬畝的海草床
          可以中和20萬輛汽車每年的碳排放量
          (汽車每年平均行駛2萬公里)
          紅樹林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0.1%
          其固碳量卻占全球總固碳量的5%
          它的植被和沉積物的固碳量
          大約是熱帶雨林的3~4倍
          保護修復海洋生態系統提高海洋碳匯能力
          我國通過保護、修復
          紅樹林、海草床等生態系統
          增強海洋碳匯能力
          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面積4000畝左右的紅樹林
          郁郁蔥蔥,長勢良好
          這是福建漳州近年來
          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植物群落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種植了750畝的海草
          為濕地底棲生物、鳥類等
          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場所和覓食地
          最新監測結果顯示
          我國紅樹林、海草床等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2021年全年
          全國新造紅樹林面積2878公頃
          總面積達到3萬公頃左右
          遼寧興城、河北曹妃甸、山東青島
          等主要海草床分布區海草床面積有所增加
          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于慶云
          介紹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包括濱海濕地修復紅樹林保護、
          岸線整治等近岸海域生態狀況
          呈現穩中向好趨勢
          對助力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