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s5ro9"><strong id="s5ro9"><address id="s5ro9"></address></strong></acronym>

    <td id="s5ro9"><del id="s5ro9"></del></td>
    <pre id="s5ro9"></pre> <pre id="s5ro9"><del id="s5ro9"><xmp id="s5ro9"></xmp></del></pre><p id="s5ro9"></p>
    <big id="s5ro9"></big>

    1. 歡迎瀏覽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網站!
      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_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电影_欧美亚洲国产专区护士在线

      1. <acronym id="s5ro9"><strong id="s5ro9"><address id="s5ro9"></address></strong></acronym>

        <td id="s5ro9"><del id="s5ro9"></del></td>
        <pre id="s5ro9"></pre> <pre id="s5ro9"><del id="s5ro9"><xmp id="s5ro9"></xmp></del></pre><p id="s5ro9"></p>
        <big id="s5ro9"></big>

        1. 地質文化
          地學萬花筒
          地學科普
          地質遺跡
          文化天地
          在線調查
          • 您最喜歡的省內地質遺跡是哪個?
          陜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陜西嵐皋南宮山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
          耀州照金丹霞地質公園
          地學科普
          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文化 > 地學科普
          巖溶與地球碳循環
          來源: 地球雜志 | 作者: | 時間:2021-12-09 15:39:38 | 人氣:

            地球雖然在現代的太陽系中是一粒很小的“塵埃”,然而卻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有高智慧生命體的行星。太陽集聚了太陽系中99%的質量,而其余8大行星、小行星帶及柯伊伯帶等共同“瓜分”了剩余1%的質量。8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而遠,地球位列第三,與地球相鄰的是金星和火星,金星和火星的大氣圈均以(CO2)為主,可達95%以上,而地球大氣圈則以氮氣(N2)和氧氣(O2)為主(分別為78%和21%),二氧化碳濃度僅為0.03~0.04%。

            那么問題來了,在地球演化過程中大氣圈里的二氧化碳去哪里了呢?

            有資料數據顯示地球演化過程中,古老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絕大部分都以碳酸鹽巖的方式儲存在巖石圈中。碳酸鹽巖是巖溶發育的物質基礎,其沉積成巖和風化溶解又與地球碳循環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太陽系模擬圖

            1、巖溶的前世

            碳酸鹽巖沉積見證地球生命演替,是地球生命活動的產物。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熾熱的“巖漿海”球,極高的溫度導致地球大氣中彌漫著大量氣態硅酸鹽;隨著溫度下降,氣態的硅酸鹽凝固,形成一層玄武巖(雛形地殼),將大氣和地球內部隔離,形成地球大氣圈;當大氣溫度迅速下降時,水分凝結落到地面,地球水圈便出現了。隨著地球溫度的持續下降以及地幔物質的火山噴發,地殼厚度便由薄到厚,地殼分布范圍也由小到大?;鸪蓭r經過風化、剝蝕、遷移和沉積等一系列過程后,地殼巖石的組成逐漸由以火成巖為主轉化為以沉積巖為主?!?img alt="" src="/upload/ebacf0cb-ced0-4327-bf5b-7ebf1cd746b9/20211209/2021120920.69533943665338.jpg" style="display:block; height:502px; margin-left:auto; margin-right:auto; width:500px" />

            “巖漿海”形態的遠古地球

            碳酸鹽巖屬于沉積巖,形成于海洋,其沉積環境需要5個基本條件:淺海、見光、溫暖、清潔和生物活躍,因此,碳酸鹽巖蘊藏著地球環境演化的信息。碳酸鹽巖是海洋生物化學產物,并隨地球生物圈的發展而不斷累積,其形成的量與地球生物圈的演化關系密切:地球最初出現的生命是原核微生物,在原核微生物中有一類稱之為藍細菌(藍藻)的生物體(最早出現在距今約37.7億年前),在地質記錄中,它是疊層石的建造者,是碳酸鹽巖早期沉積的形態?! ?img alt="" src="/upload/ebacf0cb-ced0-4327-bf5b-7ebf1cd746b9/20211209/202112095.754453104942835.jpg" style="display:block; height:281px; margin-left:auto; margin-right:auto; width:500px" />

            藍細菌(藍藻)

            碳酸鹽沉積在早期的20多億年中(距今27~7億年間)沉積量僅占30%,而70%的量出現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中生代碳酸鹽巖沉積的速率是古生代的2~3倍,主要原因是中生代出現浮游鈣質殼生物,主要是顆石藻和有孔蟲,碳酸鹽沉積出現淺海型與深海型并存的現象,沉積效率也極大提高了。

            

            有孔蟲

            碳酸鹽巖是地球表層系統最大的碳庫,是地球大氣二氧化碳的歸屬。碳酸鹽巖是相對年輕的巖石,主要生成于顯生宙(距今大約5.7億年),并隨生物活動的加強不斷增加;而古老的硅酸鹽巖卻隨風化作用的加強而不斷減少。在生物地質營力作用下,硅酸鹽巖的風化和碳酸鹽巖的形成,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產生巨大的匯效應。

            碳酸鹽巖的沉積,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由大氣提供碳,硅酸鹽巖風化提供鈣、鎂,而生物則起到催化和調控作用。在地球顯生宙初期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是現在的25倍以上,碳酸鹽巖僅為現在的30%,而現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僅為0.03%-0.04%,儲存在碳酸鹽巖中的碳達61×1015噸。

            從反應式看,大氣圈減少的二氧化碳去向,一半轉移到碳酸鹽巖中、一半轉移到了有機碳中。而實際調查研究的數據卻顯示,82.35%的碳賦存在碳酸鹽巖中,17.65%賦存在有機碳中,且有機碳以三種形態存在:頁巖-碳酸鹽巖中的顆粒有機碳、石油、煤炭(比例為16000:32:1)。

            在現代地球表層系統中,碳酸鹽巖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大的碳庫,賦存在碳酸鹽巖中的碳含量是海洋的1562倍、陸地植被的3×104倍。由此可以看出,碳酸鹽巖不僅是過去地球大氣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歸屬,其快速風化溶解過程對現代地球大氣二氧化碳的調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巖溶的今生

            碳酸鹽巖風化溶解產生“靜悄悄”的巖溶碳循環過程。人們大多會驚嘆于桂林山水的美輪美奐,但很少人會想到,碳酸鹽巖的風化溶解會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樣,對大氣圈產生碳匯效應。碳酸鹽巖是可溶巖,是一類在雨水作用下能發生快速溶解的巖石,其風化溶解速率是花崗巖的幾十倍至上百倍,在此過程中,大氣圈的二氧化碳不斷移出,主要以碳酸氫根離子(HCO3-)的形式進入到水圈中,這對大氣圈而言就起到了碳匯的效果。巖溶水體中的無機碳含量通常是鄰近硅酸鹽巖區水體中無機碳的8~10倍。

            已有數據顯示流域尺度巖溶碳循環通常包括四部分:發生、遷移、轉化和儲存。70%~80%的巖溶碳循環主要發生在淺表層的巖溶表層帶,只有少部分發生在地下河和地下洞穴中;富含碳酸氫根離子的巖溶水在巖溶含水介質中遷移,遷移到洞穴中,少部分的碳酸氫根離子轉化為二氧化碳逃逸到洞穴空氣中,形成了石筍、鐘乳石;更多的碳酸氫根離子隨地下水的流動,以泉和地下河的形式流出地表,成為地表河,高濃度無機碳含量的巖溶水,刺激了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部分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絕大部分巖溶作用產生了水體中的無機碳和有機碳流入海洋,最終在海洋中儲存,而少部分賦存在陸地水域湖泊、水庫和河流?! ?img alt="" src="/upload/ebacf0cb-ced0-4327-bf5b-7ebf1cd746b9/20211209/2021120918.772508082798023.jpg" style="display:block; height:309px; margin-left:auto; margin-right:auto; width:500px" />

            地下巖溶洞

            巖溶碳匯通量可與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通量相提并論。就我國而言,我國的巖溶分布面積(包括裸露、覆蓋和埋藏的)為344萬平方千米,約占土地總面積的1/3,基于九大河流流域數據的估算,我國碳酸鹽巖風化溶解產生的碳匯通量為0.3~0.72億噸/年,平均為0.51億噸/年。根據1981~2000年間的統計,森林碳匯通量年均碳匯為0.75億噸/年,灌草叢年均碳匯通量為0.19億噸/年,陸地植被年均總碳匯通量為1.01億噸/年,即碳酸鹽巖風化溶解的碳匯通量是陸地植被的50.5%、森林的68%、灌草叢的2.68倍。

            針對全球而言,每年陸地森林生態系統將產生17.1億噸/年的碳匯通量,土壤有機碳庫可產生凈碳匯通量8億噸/年。全球巖溶分布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占陸地面積的15%,全球碳酸鹽巖風化溶解產生的碳匯通量為5.5億噸/年,這一數值相當于全球森林碳匯通量的33%、土壤碳匯通量的70%。值得指出的是,巖溶碳循環發生的驅動力是碳酸鹽巖的風化溶解,主控因子是水和二氧化碳,在不同氣候類型下,碳匯發生的強度存在差異性?! ?img alt="" src="/upload/ebacf0cb-ced0-4327-bf5b-7ebf1cd746b9/20211209/202112093.942472611883201.jpg" style="display:block; height:333px; margin-left:auto; margin-right:auto; width:500px" />

            陜西商洛喀斯特地貌

            3、巖溶“默默”地參與現代地球碳循環

            自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燃燒向大氣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吸收了其中的30%,占地球表面30%的陸地吸收了20%,剩余的50%殘留仍在大氣中。陸地和海洋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機制普遍認為是由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及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即所謂的“二氧化碳施肥效應”。這說明地球生物圈對地球碳循環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具有自平衡和緩沖能力。

            與此同時,還存在另一個“隱形”的調控機制,就是碳酸鹽巖的風化溶解,將大氣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轉移到水圈中,形成富碳、富鈣、偏堿性的巖溶水。據統計,陸地二氧化碳淡水水域中無機碳含量大于1毫摩爾每升(1mmol/L)的水體占57%,這部分的水體均與補給區碳酸鹽巖風化溶解關系密切。碳酸鹽巖風化溶解消耗二氧化碳的通量隨著陸地地表植物碳匯通量的增加而增加,換言之,在陸地地表植物因“二氧化碳施肥效應”和光合作用增強的同時,地下碳酸鹽巖風化溶解強度也在增加,將更多的二氧化碳轉移到水圈中。

            在過去600萬年中,海洋中碳酸鹽的沉積量一直大于從大陸風化輸入海洋的溶解碳酸鹽量,碳酸鹽在海洋環境中一直處于不飽和狀態。碳酸鹽巖風化溶解形成巖溶水,由陸地輸入海洋后,一方面可緩解海洋酸化,另一方面高濃度鈣鹽的輸入,可提高海洋的“生物碳泵”效率,在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的同時,加快生物碳酸鈣骨骼的生成速率。換言之,由于碳酸鹽巖風化向海洋輸入更多鈣鹽,使得海洋生物的“二氧化碳施肥效應”更高,伴隨生物成因的碳酸鈣沉積的也更多了?! ?img alt="" src="/upload/ebacf0cb-ced0-4327-bf5b-7ebf1cd746b9/20211209/2021120924.78434140732639.jpg" style="display:block; height:824px; margin-left:auto; margin-right:auto; width:500px" />

          碳酸鹽巖風化溶解驅動的地質碳循環與植物光合作用驅動的生物碳循環息息相關

            供圖/蔡石

            4、巖溶的未來

            “碳中和”就是人類活動中直接或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被人為努力(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和自然過程(吸收)完全抵消。巖溶“默默”地參與地球碳循環,那么巖溶可以“默默”地參加“碳中和”嗎?

            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碳酸鹽巖風化溶解產生短時間尺度的巖溶地質碳匯效應一直沒有在“官方”文件中出現、甚至沒有在現代全球碳循環模式中出現,在“碳中和”中是被忽視的部分;其二,巖溶地質碳匯效應如森林碳匯一樣,通過人為努力(人工造林、土壤改良、外源水灌溉等)將更多的大氣二氧化碳轉移到水圈中去,在水庫、湖泊、河流、乃至海洋中儲存。

            與此同時,碳酸鹽巖風化溶解至少會產生3個結果:一是“默默”地參與全球碳循環、“默默”參與碳中和;二是形成美輪美奐的桂林山水(地表、地下的巖溶景觀);三是形成特殊的巖溶生態環境,其特征是缺水、少土、植物生存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因此,保護和修復南方54萬平方千米裸露巖溶區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國家石漠化治理的需求,也是國家碳中和的需求。